
文/纪布
话说,对于“马克沁重机枪”的凶名,军迷们肯定不陌生,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重机枪,也是战争史杀人最多的武器,曾被称为“死神的收割机”。尤其是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用马克沁一天就杀死了将近6万人。
在马克沁盛行的年代,其曾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欺负侵略其他国家的重要武器,就连不怕死的小日本,也都曾被马克沁吓得两腿发软。1904年日俄战争,马克沁造成的死伤占比为90%,因此马克沁成为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利器”。而更有趣的是,在马克沁问世不久咱们中国也很快掌握了其制造技术。
1883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并创造了马克沁重机枪,次年获得专利,1888年,我国金陵制造总局成功仿制了马克沁重型机关枪。不过,令人所不解的是,虽然当时满清当局已有能力仿制出马克沁,但为何始终没有量产呢?
首先,是满清当局对此认识的不足,在马克沁刚问世时,别说那些老腐朽满清官员不认可就连那些西方人也对马克沁也不太在意。
如果不是李鸿章碰巧在马克沁演示时见到其有如此的威力,他也不会对其有任何兴趣的。不夸张的说当时马克沁问世后销路是非常糟糕的。因为一方面是这玩意儿对于子弹消的消耗量巨大,一般国家是根本玩不起这种烧钱的“奢侈品”。
而另一方面,马克沁虽然问世但并未参加过实战而且性能也不算稳定容易炸膛,所以,欧美各国在当时还是更青睐与性能比较稳定的加特林机枪。
此外当时的欧洲战场,欧洲人非常崇尚光荣的骑兵冲锋与敲着有节奏的军鼓的“绅士打法”,他们认为这种全自动的机枪不能凸显他们贵族的品质,骑士的精神,所以根本就没正眼瞧过。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克沁一直不被欧美各国所待见,长期无人问津,马克沁甚至也因此而赔了不少的钱。直到一战爆发,马克沁在索姆河战役中大展神威,这才让欧美各国才真正意识到马克沁的恐怖价值,马克沁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欧洲人都没有意识到马克沁的价值,那已经落后西方百年多的迂腐的满清官员就更不必多说。不过,在当时的光绪帝倒还是挺有眼光的,准确的说应该算是“误打误撞”吧。
1887年,美国外使团来我国访问,送给光绪帝一件宝贝,正是马克沁机枪,光绪帝看了洋人的演示后,心里感叹洋人的这个武器真厉害。
但非常自傲自大的光绪帝却认为满清为泱泱大国,绝不能在洋人的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光绪帝就硬着头皮吹牛说这东西也没什么稀奇,我们如果想造,也是非常简单的。
老美听后自然是不相信,所以死要面子的光绪帝私下和李鸿章说了这件事,李鸿章听后心里也非常苦,因为他知道满清没有这个能力,但又必须照顾皇上的面子,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说没问题。
李鸿章拍胸脯对老美说半年后就能让他们亲眼见到中国产的马克沁,老美走后,李鸿章头大了,没办法谁让牛皮已经吹出去了,所以下了死命令,让金陵制造局仿制马克沁,但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满清要技术没技术,要材料那更是没材料,根本就不可能造出来。
没办法,李鸿章只能托人从洋人那里买来一挺机枪,在兵工厂改造的时候还刻下了大清制造,还刻下了龙的图案,生产完后重新喷漆既糊弄老美又把光绪帝给糊弄住了光绪帝见到自己人也能造出马克沁感到非常开心,于是就下旨让李鸿章开始大批仿制,而且还给他拔了不少的经费。
这下李鸿章可头疼了,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皇上给了自己银子,但当时的满清根本就没有生产制造的能力。没办法,李鸿章又对金陵兵工厂下死令,让他们硬着头皮也得仿制出山寨马克沁。
后来,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金陵制造局仿制了30多挺山寨货,也算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真要是批量生产,那时根本不现实的。
当时的满清不仅没有关于马克沁的制造技术,而且更没有合格的原材料,仅仅是生产马克沁需要的高强度钢材,满清就解决不了。再加上马克沁射速极快,对于枪管的材质要求极高,而当时有能生产马克沁枪管能力的国家也就只有美、英、德、法等少数工业强国,满清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满清仿制的马克沁不过只是形似的山寨货罢了,性能不稳定质量也很差,中看不中用根本就不能进行实战,那就更别提批量生产了。所以,金陵制造局仿制了这30多挺后便放弃了。最后,可以说所谓的满清当局能仿制出马克沁只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本文参考资料:《世界通史》,《李鸿章与马克沁》,《百度百科相关词条——马克沁在索姆河战役,李鸿章与马克沁,马克沁等》
李鸿章光绪帝索姆河战役金陵制造局马克沁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